沙特阿拉伯的社會變化
前文看點:沙特阿拉伯為C2中心選擇加密設備
據《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1996年8月刊報道,沙特阿拉伯要求美國技術通信公司提供保密通信設備,這批保密設備用于沙特的地下指揮中心,價值3.9百萬美元。技術通信公司的保密設備將裝在AT…[詳細]黑色金子—石油和隨之而來的石油美元,使沙特阿拉伯成了世界上最有錢的富翁,阿拉伯世界中舉足輕重的巨人。1980年,沙特阿拉伯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120億美元,相當于人口為其9倍的埃及國民生產總值的5.5倍。1982年初,沙特在海外的存款為1,616億美元。沙特第三個發(fā)展計劃(1980-1985)期間的總投資高達2500億美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導致沙特原有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多少年來一直格守傳統生活方式的沙特人開始重新考慮和安排他們的生活,伊斯蘭教的社會價值也在潛移默化。
(一)沙特阿拉伯的貝杜因人目前約有50萬人,他們世世代代以游牧為生,餐風宿露,輾轉于沙漠與綠洲之中。今天,沙特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已經開始使貝杜因人選擇定居的生活。第一步常常是在沙漠邊緣過半定居的生活。他們用大塊的白鐵皮或用煤渣塊蓋房,組成一個個的村莊,在村莊的旁邊還搭有黑帳篷,如果定居生活失敗,他們可以回到沙漠中去。沙漠邊緣的這些村莊似乎是貝杜因人移居城市的一種過渡。不過,有許多貝杜因人一開始就住進了吉達或利雅得這些大城市郊區(qū)的棚屋里,同一部落的人會熱情地幫助他們尋找住房和工作。駕駛出租汽車或卡車,是貝杜因人喜愛的職業(yè),因為這種職業(yè)不受約束又有流動性。沙特0從六十年代開始,在哈臘德等地開辟了供貝杜因人定居的移民區(qū)。那些流入城市但無謀生技能的人,可以從0那里得到貸款,從事經營,萬一破產,還可得到保釋。在盛產石油的東方省,牧民們常常到阿美石油公司去當石油工人,繁重的勞動使他們能獲得較高的收入。據估計,1970年,生活在沙漠里的人占60%,生活在小城鎮(zhèn)中的人占20%;到1980年,生活在10萬或人口更多一點城市中的人數占到了42%,而小城鎮(zhèn)中的人數已經下降到12%,沙漠里的人下降到46%。
年輕的貝杜因人有很強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一些早年在沙漠帳篷里生活的人,如今已經成了王國的行政管理專家、軍官、噴氣式飛機飛行員、副部長,一個祖父祖母至今仍在沙漠里生活的青年婦女成了出色的阿語和英語播音員。
那些留在沙漠里的人,也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從事汽車運輸。由于國家提供大量津貼、饋贈和貸款,現在,差不多每個貝杜因人的家庭都擁有一輛卡車。許多游收戶還有水罐車。
汽車給貝杜因人帶來了一種新的目田和安全感,他們成群結隊地從一地迅速轉到另一地去尋找牧場,并且可以在離水源較遠的地方安營,然后用卡車拉水。帳篷里也開始出現縫紉機、冰箱、鐵皮衣柜和雙筒望遠鏡這類東西。他們用空油桶盛水,用汽爐燒飯,沙丁魚、金槍魚罐頭、番茄醬、奶酪和面粉成了主要的食品。貝杜因人的生活已大大改善了。
(二)
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已經把沙特的城鎮(zhèn)變成了世界上最嘈雜的城鎮(zhèn),不管是白天或黑夜,汽車喇叭聲不絕于耳,出租汽車司機則以片刻不停的流行音樂接待他的乘客,行人們不得不把自己的半導體緊貼著耳朵方能排除四周的吵鬧聲。三十年前,人們可以看到戶外的黃沙和倏忽而過的羚羊,現在,這些地方早已成了城鎮(zhèn)的中心。
嘈雜的城市環(huán)境使人極度緊張,乃至難以生活。富有的家庭接二連三地搬到了遠離市中心的地方。古老的大家族通常經過這樣二十或三十年的變遷就解體了。富人們把一年中更多的時間消磨在國外旅游上。有些百萬富翁一到周末就乘自己的飛機到歐洲度假,他們感到國內生活呆板,在國外,金錢一可以使他們在那燈紅酒綠的世界里去尋歡作樂。
從大家族分出去的小家庭,繼續(xù)作為大家族的一個家庭單位工作著。商業(yè)幾乎使他們經常留在大家族里,因為商業(yè)活動在沙特一般都是合家經營的。孩子們被教會了掌握各種技術和語言,以便將來成為從事商業(yè)或其他工作的行家。傳統的商業(yè)原則仍然盛行:相信自己的兄弟和親戚而不相信外來人,相信他所認識的外來人而不相信新來的人。在過去六年中,沙特從事貿易的人數從29%猛增到42%,而從事工業(yè)的人目前僅占4%;與五年前的百分比大致相同,從事農業(yè)的古15%。
小孩在沙特家庭倍受溺愛,跪姍學步的幼童往往被當作寵兒。過去,富有的家庭把他們的兒子,偶爾也把他們的女兒送到國外上學,埃及就培養(yǎng)出了一批有影響的畢業(yè)生,他們全都是商人或0-,現在都在30-40歲之間,他們與英國舊式學校的聯系十分密切。今天,正是這些人在把他們自己的兒子送到美國的大學和商業(yè)學校之前,卻要把他們首先培養(yǎng)成地道的沙特人。在暑假期間,有些家庭還把孩子送到英國或瑞士的暑期學校里學習,讓他們熟練地掌握外語。
(三)社會變化也影響到婦女。過去,沙特婦女的一切活動都被禁錮在面紗和幾乎完全與世隔絕的高墻深院里。她們除了侍候丈夫,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外,別無他求。如今,沙特婦女已開始接受免費教育。沙特自1957年開設第一所女子小學后,女子學校如雨后春筍蓬勃地發(fā)展了起來。現在,女子小學已遍布農村,城鎮(zhèn)里還辦起了女子中學,約有30萬女孩在上小學,10萬女孩在上中學。同時,開設了女子師范學院,吉達和利雅得的兩所女子學院將改為大學,并在其池城市設立分校,還要增開課程,增設學科。沙特教育部聲稱,在國內幾百名哲學博士中,可以發(fā)現有“相當數目的婦女”。
婦女從教育中得到的好處之一,至少是改善了她們的婚姻前景。沙特的男子在國外學習期間總要找一個外國老婆的現象十分普遍,這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七十年代中期,沙特0頒布了禁止攜帶外國老婆回國的規(guī)定,但仍很難避免這類事情發(fā)生。因此,沙特0不得不強調女子教育的必要,近年來供女子就學的大學也在顯著增加。
女子教育受到了小心翼翼的“保護”。在大學,嚴格地劃出了女生區(qū),男學生是不許見到她們的,校外,手執(zhí)藤條的穆塔瓦(宗教警察)來回巡邏,以阻止或鞭答窺視女生區(qū)的男子。女學生不能隨意涉獵世界文學,她們要比男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宗教課程,在圖書館借書也有限制。然而,在大學讀書的女學生,都是些富有求知欲和勤奮的學生,她們在考試中很可能勝過自己的兄弟,有些已經生了孩子的女學生,照樣在堅持學習。
女學生畢業(yè)后,0鼓勵她們到女子學;驅W院工作,一般當教師和行政人員,或到婦科醫(yī)院當醫(yī)生和護士,但不允許她們到有可能接觸男人的地方去工作。
視上。
在盛大的-上,婦女們穿著高級服裝,有些華麗的衣服常常是從巴黎或倫敦特意買來的。有人拿回一塊衣料,等不到天亮就得為全家所有的婦女趕制成新衣。面紗也逐漸被一些婦女拋之腦后,或者只用它來遮蓋頭發(fā)。一個曾在吉達住過三年的女作家雪莉·凱說、分個傍晚,她在吉達市場數了一下,約有一半婦女沒有用面紗遮蓋面部。這些婦女可能來自一些比較解放的家庭。但實際上,由于1975年0規(guī)定出國婦女必須在護照上貼本人的照片后,婦女裸露面部已慢慢被人接受了。而在過去,婦女出國旅行都是借用別人的護照,甚至還出現了進口外國女孩照片貼護照的笑話。
許多家庭反對他們的女孩外出工作,再加上不允許婦女開車,交通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除非她們買得起小汽車和雇得起司機。買小汽車和雇司機的花費日趨昂貴,嚴格來說,目前只是王公貴族、巨商和有權人家的婦女享有的特權。因此,據西方人估計,沙特婦女中僅有百分之一、二的人有工作,大部分婦女仍守在家里。她們結婚比較遲,一般都在十八歲左右,而不是十三歲。出嫁后,她們馬上就能適應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并能出色地挑起操持家務的重擔。
對于那些富有家庭的婦女來說,白晝是漫長的。消磨時光的最好途徑莫過于蒙頭大睡,許多婦女直到午飯時才慢條斯理地起床梳洗打扮。訪問過沙特的西方婦女羅斯瑪麗女士寫道,在她曾住過的一個宮殿里,公主們一直要睡到下午五點。沙特引進電話后,那些幾乎不可能會面的情侶有機會通話,加深了解了。婦女們還可以利用午后時間與那些無法拜訪的女友們在電話上說長道短,或者干脆隨意亂撥電話索求與陌生人閑聊的快樂。電視,特別是錄像更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新內容,許多婦女一天6-7個小時用在看電視上.
|